把環保教育變遊戲 說動大企業贊助

讓孩子在虛擬世界目睹生態的崩壞

四月二十二日是世界地球日,《商業周刊》和國家地理頻道合作,專訪大衛.洛希爾如何結合網路互動和冒險遊戲,打造新的環境教育教學法。

文/王茜穎

四月四日早上,大洪水淹沒城鎮,五百萬人爬上屋頂呼救,慘狀如卡崔娜颶風重演。這是當紅線上遊戲「第二人生」(Second Life)虛擬場景,預演全球暖化對環境、經濟的破壞。

這場虛擬災難的幕後推手之一是大衛.洛希爾(David de Rothschild),今年國家地理協會(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)選出的八位全球新興冒險家之一。大衛是八人中最年輕、最受矚目者,不僅因他年僅二十八歲,還因為他是坐擁十五億美元(約合新台幣五百億元)資產的洛希爾家族繼承人。

根據《富比世》二○○二年調查,洛希爾家族是全球三十六個身價超過十億美元的家族之一,與洛克斐勒家族並列。但大衛的頭銜卻是「冒險生態學」(Adventure Ecology)網站創辦人,這是全球第一個結合冒險、遊戲、網路互動模式和環境教育的網站。

曾經,他只是個冒險家,二○○五年,他成為跨越南極洲最年輕的英國人,接著又寫下最快橫越格陵蘭冰山的世界紀錄。冒險過程中,他看到環境快速變化,激起他從事環境教育的熱情,但教育,顯然困難許多。

「因為沒有人喜歡聽壞消息!」他分析,通常關於環境的訊息,十之八九是負面故事,「我們不要傳達這種絕望給小孩,我們要讓他們覺得有希望,我們要啟發他們的問題意識,但不是恐嚇他們。」

二○○五年,大衛成立了「冒險生態學」網站,目的就是「用遊戲教生態」。

首先,要打動孩子,他決定從孩子感興趣的媒體開始。他從市調發現數位世代的孩子接觸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是:玩PS、上網。他從善如流,將「冒險生態學」定位為一個酷遊戲,設計線上個人造型精靈(avatar),讓孩子能角色扮演,組織社群關係,開網路聊天室。

此外,他開發線上遊戲「指揮中心」(Mission Control),遊戲的兩個主角貝(Bay)和達許(Dash),是孩子的生態戰士。開場動畫:「地球有麻煩了,但大人們卻不好好保護它,該是我們小孩做點事情的時候了!」他要打造新的環境教育體驗,就像是在玩「第二人生」一樣,讓小朋友知道: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拯救地球的戰士。

他認為,過去的環境教育課程太無趣,「只是口頭告訴孩子,他會忘記;讓他看見,他會記得;讓他參與,他才會真正了解。」大衛的觀念是,「我們不想讓孩子們無聊到睡著,相反的,讓他們有機會創造自己的觀點,並互相激發。」

親征北極 把環境破壞帶到孩童眼前

建構網路平台之後,第二步,虛擬網路必須和現實結合,將環境破壞和影響帶到孩子眼前,告訴他們真相。他扮演孩子們的眼睛,帶著他們「看見」世界角落裡,數個瀕臨崩壞的生態系統。

二○○六年三月三日,「一號任務」出征,這場命名為「在世界頂端」的冒險,從俄羅斯穿越北極到加拿大,橫越一千八百公里。

出發前,大衛向媒體、學校做活動宣傳,孩子們可以透過網路,隨時了解冒險隊的進度。例如在北極,大衛一行人透過電話、網路聊天室、或寫e-mail,跟英國學生對話,他們的聲音日記也被放在網站上。過去,沒人嘗試過在北極與學生現場連線對談全球暖化議題。

「Hello,我現在在世界的頂端,飄在一塊巨大的浮冰上。」大衛在北緯八十五度、攝氏零下三十二度和網友通話,薄冰和融冰嚴重程度超過預期,行程延遲一個月,安全和糧食補給出現問題。緊跟在隊伍後面的,是三隻飢餓的北極熊,伺機攻擊冒險隊搶奪食物。暖化造成大量融冰,使北極熊棲地破碎化,造成覓食和繁殖的困難。

行程不得不提前終止,他們已走了一千五百公里,跋涉了一百天。隊員之一的攝影家馬丁.哈特利(Martin Hartley)說:「氣候變遷或許縮短了任務,但它無法縮短我們要傳遞給世界的重要訊息。」三個月內,網站創下兩百萬次點閱。

更艱難的任務在冒險結束後才開始。回到英國後,他們像忙碌的推銷員,帶著裝備、展示照片、影片、幻燈片等,拜訪七百五十家中學,現身說法,鼓勵學生發問,讓更多孩子了解整個冒險的意義。

學生的問題可能是很簡單的、甚至傻氣的,像是你怎麼吃?怎麼睡?你最喜歡哪隻狗?但也有嚴肅的問題:你們看到了什麼全球暖化現象?我們能怎麼做?政府該怎麼做?「這些對話的重要性,在於告訴他們發生了什麼,而不製造絕望氣氛。」大衛說。

推廣教材 拜訪學校建立永續教學模型

演講結束,他們積極遊說老師採用「冒險生態學」作為環境教育的教材,他們設計了一套免費、清楚且容易操作的互動式教材,計畫推廣到全英國中學,十個月內推廣率達到四%。大衛很務實,「我們當然可以把資料送到全英國一萬八千所中學,聲稱全英國的中學都在用我們的教材,但他們真的會用嗎?所以我們一家家去拜訪,建立一個永續的模型。」

「我哥哥不懂,為什麼我不直接往首相砸雞蛋就好了?」大衛認為,極端的環保行動會使自己跟群眾更加疏離,很難向一般人推銷。「如果我們相信,每個人是問題的製造者,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,環境教育就必須走入主流。」

而產生連鎖反應的最佳方式,就是從孩子下手。當孩子們在學校、在網站上學到保護地球的遊戲,他們會回家要求父母,逐漸改變生活、消費習慣,從這些小行動中,匯集出強大力量。

目前「二號任務」正準備中,○七、○八年的主題是「廢棄物」,這趟被他稱為「垃圾之旅」的冒險任務有:到中國看垃圾、到南美看有毒廢棄物、到烏茲別克看污水、用家庭廢棄物(主要是寶特瓶)製作一艘塑膠筏橫越太平洋等。

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嗎?大衛很清楚,免不了有人把他當成一個有錢的業餘者,抱著幼稚的冒險幻想和高道德原則,但他不是靠父母餘蔭在做興趣。冒險生態學和活動的營運經費,全部來自募捐,因此他必須去向企業提案,讓他頭痛的是,通常企業的行銷預算只放在立刻回收的電視、報紙、媒體等,他得學會接受別人拒絕。

縱使如此,他還是交出漂亮的成績單,去年,三百萬人次造訪「冒險生態學」網站,平均每天有八千人次,超過五千個是每日上線的使用者。他也成功說服尼康(Nikon)、富士軟片(Fujifilm)、耐吉(Nike)、天空電視(Sky TV)等,贊助「一號任務」的冒險行動。

引起民眾對環境議題的關心,也許就像大衛說的,需要一些創意、一些冒險、一些趣味、一些包裝,他正嘗試走出迥然不同的道路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aves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