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秘又浪漫的山洞,其實是前輩們拋家棄子捨命換取的傳說。



為了安全的考慮,故宮國寶在往內陸遷移的途中,山洞成為庫房的優先指定處所。這種山洞庫房在歷代皇室收藏中從未出現,即史是在文物南遷到南京時也沒有使用。或許是由於遷移過程中,各站的轉運總是在慌亂而極不確定的狀態下進行,沒有充裕的時間興建較為理想的建築,而且為了躲避空襲,停留的地點多屬郊外、鄉野,也沒有現成而堅固的大型房舍,山洞就自然成為最理想的國寶避難所。即使一時找不到天然的,人工開鑿也成為次佳的選擇。事實上故宮在陜西寶雞以及遷移的末站台中北溝,都曾開鑿山洞作為庫房,以求為這批國寶的存放爭取最高的安全度。

國寶庫房之安全在經歷了三十二年的流浪之後,成為故宮博物院最關鍵的考慮。當遷移文物最後於1965年定址於台北之時,也開鑿山洞作為庫房。台北的故宮建築基本上是仿效北京的紫禁城,但在格局的規劃上卻大有不同,放棄了原來的開放式佈局,而將宮殿式的主體建築由中央移置山邊,改採背山面谷的模式。這個設計的重要考量即為山洞式庫房的需求。台北新建築雖為公開展覽之用,但仍保留著很清楚的防空觀念。紫禁城中的宮殿全是木構建築,門窗多而空間的穿透性強:台北的故宮正館則不然,不僅水泥牆壁特別厚,而且門窗極少,幾乎對外隔絕,更近似於一座以防禦為主軸的堡壘。這個保壘與它的山洞庫房共同組成一個與原來北京故宮不同的形象,宣示著台北故宮早期保衛國寶的終極關懷,也標示著它那長期流浪歷程的正式結束。



-------

上文引自石守謙,〈清室收藏的現代轉化--兼論其與中國美術史研究發展之關係〉,《故宮學術季刊》Vol.23 No.1 (2005.Fall),頁13。

-------



自從我入宮以後,不少朋友都以極其興奮的語氣問我:「在正館後山的山洞到底有多少寶藏?」再誇張一點的還會問:「聽說裡面有放國民黨(或者日本時代)的黃金呀?」大概只比「你去宮裡工作呀?那不就是接待外賓囉?」或是「以後我帶客戶去參觀,就請你來當導覽吧!」這種反應再少一點。

入宮一年以後,剛好遇上了《經過》這部片的上映,看過影片的人總算知道,原來深宮裡的工作不只限於「穿著旗袍接待外賓」這樣的種類,還是有其他躲在辦公室操作電腦(和一般上班族無異)的工作。即使戲裡對女主角職位的描述有些過於誇張不實,卻讓我不必再費盡唇舌對於「從事非導覽工作」這事多作解釋了。但是影片卻在結尾處安排了進入山洞庫房的場景。我不太清楚深宮高層對於這樣的安排有什麼樣的特殊想法,只是對我來說,像上面提到的山洞問題,被影片弄得變得更難解釋!

深宮的大老闆曾經公開提過,影片中出現的非研究人員任意進入山洞,在實際狀況之下是不可能發生的事。但仍然無法減低大家對山洞的神秘浪漫幻想--就連深宮其他單位的資深同事,都在影片試映時,興奮地吆喝著大夥兒要好好地盯著那山洞開啟的畫面(因為我們平常只會從緊閉的山洞大門經過而已呀~)。

抱著這種浪漫想法並且在宮裡擔任各種工作(就是沒有進入庫房權限)的僕役們,數量還不少。但就在S同事因為網路架構工程得要進入山洞裡勘查時,卻深深地感到無比失落。據他說:「裡面就黑黑的,通通都是箱子和灰塵咩~一點都不特別。」是呀~庫房能有什麼呢?就是裝著瓷器的箱子,還有無所不在的灰塵罷了!(而且山洞只是深宮庫房的一小部份而已)但若是我這麼講,大家對於文物寶藏的神秘幻想都會破滅……也許這就是當初深宮的高層沒有特別說明山洞庫房狀況的原因吧!

事實上,山洞寶庫的傳說,代表的卻是過去一百年來的鉅變,不管是無形有形的變化,這些變化讓生活在當時的前輩們投入多少精力血汗。這卻是我們這些聽著幻想著浪漫故事的後輩們所無法體會的。《經過》所要表達的,是藝術品經過了時間,卻還能帶給不同地區不同世代的人們心靈上的感動。以往只是來深宮陳列室對著作品上課、準備功課的我,只想到深宮的不便處,卻無法體會到在這些藝術作品的背後,有多少的血淚故事,才成就了展覽。


(本文作者為故宮y小姐,感謝同意提供使用)
永久連結
http://spaces.msn.com/members/crystaldrop/Blog/cns!1paWsEofBD_nZMBFsOkQ7PDA!574.entry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aves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